4月1日,成都双流区与25家知名企业签订了180亿元的投资协议,随着“自贸智库”专家相继到位、“一带一路”法律联盟服务中心成立、“川行天下——网上新丝路”的启动,四川自贸区拉开了建设的大幕。
在当天四川自贸区挂牌仪式上,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建设自贸区将有利于四川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能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投资合作,而且能更好地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多世界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项目落户四川。四川将抓住这一机遇,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西部门户城市开放引领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
三大片区联动发展构建西向国际大通道
四川自贸区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和川南临港片区三个片区。三大片区占据四川北、中、南三大要塞,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构建起四川经济发展的新骨架。
四川自贸区三大片区临空、临铁、临港,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四川将大力推进铁公水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建设,打造中欧空联运基地,构建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其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成都天府新区将突出科技创新优势,将放大国家级新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三区”叠加的政策集成效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临空经济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和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打造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
北部的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在贯通欧亚的陆上交通优势明显,具体而言,将扎实推进“十大高铁通道”建设,布局一批中欧转运中心、分拨中心和境外物流园区,力争蓉欧快铁今年开行1000列以上。
川南临港片区则在南边占据着通江达海的水上交通优势,将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抓好中德、中法等国别合作园区发展。推进长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完善泸州、宜宾港口和保税物流功能,争取设立国家开放水运口岸,建设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
主动出击抓住机遇四川在全国脱颖而出
国内多个地区都在争取第三批自贸区名额,为何最终花落四川?
业内人士分析称,四川凭借“先天优势”加上“后天努力”,先行试点、积极争取,最终得以成功获批。
四川自身综合实力居西部首位,2016年,四川GDP为3.27万亿元,同比增长7.7%。利用外资、引进国内省外企业投资、外资金融机构数均居中西部前列,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科技教育等产业在全国发展突出。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上半年,四川就在全国率先启动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半年后推广复制在全省全面展开。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制度创新、检验检疫制度创新、金融等5大领域27项改革事项全部完成。
不靠海不沿边的四川,怎样在全国自贸区中脱颖而出?
四川将发挥向西、向南的地缘优势,抓住我国与欧盟经贸合作历史最好机遇期,发挥国家布局在蓉的中法、中德等开放合作平台的作用,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市场开放,打造中欧创新合作载体平台,开启对欧开放合作新格局。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在全球范围聚集更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多举措推进贸易便利化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四川自贸区挂牌后,四川将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将会吸引更多投资,市场主体将出现新一轮的增长,由此将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同时,政府将全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企业网上信用承诺制度,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类型也将更加多样和高质量。
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方面,将创新贸易监管制度,拓展“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境内外关”监管模式,重点推进与欧洲地区在产业人才合作、企业对接联动、项目载体建设等领域深入合作,推动优势产业、技术、标准、服务“一体化”走出去。
此外,还将促进服务要素自由流动,为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出入提供便利;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完善进口商品网络零售和进出口分拨物流体系;创新口岸服务机制和优化监管通关流程;创新金融开放体制,推进自由贸易长湖、跨境核算体系、融资租赁等试点举措;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地区协同开放战略、激活创新创业要素等。
自贸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四川将列出任务清单,明确具体责任,实行挂图作战,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创新的胆识、务实有力的举措,扎实抓好自贸区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