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电市场的下跌走势并不可怕,未来局势也是可控的。对于所有家电厂商来说,既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妄自菲薄。还是要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别恐慌,更不用特别担心。当前以及未来1、2年,中国家电零售市场的下跌确实不可避免,但并不会因此走向一轮全面的失控局面。对于已经在万亿规模平台上,平稳运营近十年的中国家电零售市场来说,10%-15%震荡和波动都是安全阀值。
通过对最近三个月家电市场走势和厂商表现的梳理,家电圈认为,大部分家电厂商还在按部就班推动产品迭代、市场推广,强化品牌的年轻化、时尚化和品质化等个性化要素赋能后,开始更多地与用户进行主动的交互。
一切变革和转型的成果和举措,都需要时间的验证,更需要产业、市场和用户的认同。眼下,对于所有家电厂商来说,坚持积极、主动变革的方向不能变,坚持拥抱用户、面向终端、持续下沉的策略不能变,坚持去低价格竞争、探索商业模式、经营手段变革的思路不能变。
前景无虞,下跌并不可怕
如果说,2017年的家电市场让众多从业者们第一次感觉到“复杂多变”的滋味;那么,2018年的家电市场则让很多人体会到“诡异”的滋味;市场的变化与走势,第一次让众多家电企业意识到“有点失控了”。由此,今年6月以来,整个家电零售市场被一股低迷、紧张和害怕的情绪所困扰和笼罩。特别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和经销商,似乎都在守株待兔,等待最后的出局结果。
纵观中国家电产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整个市场消费从过去的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带来一系列挑战。过程中,企业每年都会遭遇困难、冲击和挑战:从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渠道窜货、低价竞争带来的亏损等等。有一些困难,被企业成功突破,从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有一些,让企业在连续几年的市场竞争中停滞不前,直到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
所有行业从业者们,都不要把当前的经济和市场形势看得过于悲观,经济形势总体还是好的、市场震荡也是可控的。在任何时候,都要对于未来的家电产业发展空间有信心,毕竟家电已经是一个关乎13亿家庭的必需品,而早就不是过去的奢侈品。即便是家庭日常的更新换代,以及惯性增长的刚需,都会推动产业发展。
但所有家电厂商也不能被表面的繁荣所迷茫,甚至产生无名的自豪感,就会导致惰怠心理和情绪的出现,甚至会引发企业经营转型过程中的泡沫化。虽然,我们不担心家电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但是如果不加强内功的修炼,特别是产品力、创新力和服务力,提高企业各个环节的协同和运营效率,可能就不能应对未来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和竞争。
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
眼下,对于所有的家电厂商来说,当务之急还是积极参与并投身线上、线下商家,共同对双11大促销的引爆和参与,并为双11之后的消费市场持续激活,寻找新的手段和突破口。千万不能纠结并停留于家电零售市场的下跌,以及电商、连锁大卖场对经销商和专卖店的窜货和乱价竞争。
发展才是硬道理,赚钱才是真功夫。对于渠道窜货、乱价等问题,家电圈的观点是,市场的问题还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家电企业对于不同渠道之间的利益纷争,不能再拿10年前、20年前的老思路(堵住窜货源头)、笨办法(扶持专营店)来解决。必须要回归商业的正常轨道上来,坚持多轮驱动。
零售渠道窜货问题的困难与挑战,其实早已有答案。作为家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四大要素之一,在渠道之外,还有产品、价格、推广等三大要素。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产品、价格和推广上面,渠道未来一定是公开资源,渠道一直以来也都是会“嫌贫爱富”。只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利润和强势的推广能力,就不用渠道的流失与再造。
正所谓,不破不立。当前,不只是家电企业的产品创新、功能研发需要破局,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价、用户定位同样需要破局。家电消费市场早已不是一个“非高即低、非贫即富”的二元体系,由此产品阵容的布局当前必须要取得新的变化:不能再是高端、低端和中端,而应该是高利润机型、规模冲量机型,以及品牌形象机型等等,然后再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消费能力进行二次细分。
面对产品、价格、渠道和推广,家电企业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产品、价格上,要有所为,确立企业对于产品和定价的绝对话语权;在渠道、推广上,要有所不为,真正让商业合作伙伴可以针对当地市场进行属地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