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周精神:贵族气派
中国敲击乐器萌芽于夏商之际,成型于西周,到东周至于极盛,成为那个时代乐器的主力军。
《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名目近30种。在这类乐器最重要的、最具音乐性的只有三种:鼓、编钟和编磬。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土的先秦乐器中,也数这三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所以说是那个时代乐器大家族的主体,是表现商周精神的先秦音乐灵魂。
在那时因为音乐被用于祭祀,所以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便突出起来,这就是自然导致乐器的一些变化,决定了一些特征。
首先是乐器形制上的完备,无论是鼓、编钟和编磬,都是在东周时即已定型。就体积方面敲击乐器是最庞大的。因为庞大的体积才能够造成一种威势和压力,以强化听者对神灵的崇敬和膜拜。再就音律方面:这时的敲击乐器发展得也很完善。编钟不仅定音准确,而且能在一钟上敲击出二个关系为小三度或大三度的乐音。宗教的活动离不开编钟等敲击乐器,才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其规律,使其达到如此高超的步。
这类音乐的欣赏主体全都是王公贵族,他们的高高在上、养尊处优,造成他们所特有的矜持傲慢的作风。影响并形成了钟鼓之乐的特殊风格;从容不迫悠闲矜持的贵族气派。所以以鼓、编钟和编磬为代表的敲击乐器是商周时代精神情趣的最集中的体现为先秦乐器中的主体。
2、鼓:大将军的号令
在中国音乐的演奏中,鼓就好象一位大将军在不断地发号施令,来调节整个乐队进行的步伐。
鼓最早可能源自陶制的缶、瓮之类食器。木制的鼓腔代替了陶制鼓腔,材料与手工的精致代替了以前的粗陋,鼓便成为了纯粹的乐器,并得到了定型。
目前能够见到的鼓的最早的实物遗迹:是出土于距今4400年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鼍鼓,高100.4厘米, 鼓腔用树干挖成,呈长圆台形,表面饰有彩绘。原蒙鳄鱼皮,已朽坏,此鼓为夏代作品。
在先秦,鼓主要用于军事和旧祭祀音乐。用于军事时,鼓主要起发号施令、鼓舞士气的作用;用于音乐的鼓,虽然性质不同,但功能却是一致的,都具备指挥的作用,在乐曲的演奏中鼓起着标示节拍,统一节奏,使全曲的进行张弛有度、秩序井然的作用。宛然一个指挥若度、一令千钧的大将军。
3、编钟:王公贵族的声气
钟可能起源于木竹或陶制的器皿。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钟是一只新石器晚期的陶钟,长方形,中空,有手柄,形制颇类似商代的钟。
然而在“纯铜时代”和“青铜时代 ”先后出现过铜钟,才使钟真正具备了音乐功能。一套编钟的枚数差异较大,有6枚、7枚,有十几枚,还有36枚的和65枚的,均按照音序有规则地挂置在钟架上,演奏时用棒锤敲击钟声来得到一定音高的乐音。
编钟具有完整的音序,能够演奏出歌唱般的旋律,有“歌钟”之称。它的音色沉着而又清脆,厚实而又短促有力,穿透力强,是一种极富音响魅力的乐器。
它的出音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具有天然的高贵气质和绅士风度。作为王公贵族所专享的乐器,正好直观地体现了他们那悠闲雍容、矜持华贵的贵族气派,加上庞大的钟架钟群,铮亮的钟身,再配以舞台上的灯光色彩,就又增加了一种辉煌和典丽,给人以神秘的幻想和陶醉。
4、编磬:大家闺秀的风韵
先秦时另一种演奏旋律的敲击乐器是编磬。编磬大致始形成于商代,一般3--5枚为一套,音列非常简单。它的低音洪亮厚实饱满,类似于钟声;高音清澈细润,有如叮咚之玉声,音色优美动听。编磬多为石制;形状是板状,是实体,无空腹共鸣腔。玉石的质料使磬的声音清澈、脆亮、细润。它在体积上比编钟要小,在工艺装饰上也比编钟精致多彩;有彩绘,刻纹样多花卉和凤鸟型。可见编磬体现了大家闺秀的风韵,属于女性的阴柔之美。
在器乐合奏《月儿高》《平湖秋月》等乐曲中,就用了编磬这一乐器。